三位一体治偏瘫
发表时间:2019年-04月-22日浏览量:636
三位一体治偏瘫
明道草堂研究员——王大顺 2003 年11月
“偏瘫”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的一种常见多发病,特别对中老年人的健康威胁极大。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,我国现时中风偏瘫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跃居为诸病之首,国内外对偏瘫的康复治疗研究也己有了长足的发展。中医中药更显示出独特的优势。在临床三十多年的医疗实践中,笔者通过不断的归纳、筛选、改进、总结出一套以中药、针灸、康复训练三位一体的综合疗法,现简述如下:
一、中药治疗
中药治疗必须以辩证为主,此为治疗的关键。由于病因、病位、病证、既往史、生活习惯 , 年龄、性别、体质、心志、内外环境、病情轻重、对药物的耐受程度不同,用药也要有所区别,药量、药味也要随证加减变化,但总体离不开“补肝肾,强筋骨,益气活血通络”,此与“肝主筋”“肾主骨”“五成元气亏空”有关。
内经云:“诸风掉眩皆属于肝”“诸寒收引皆属于肾”,临证指南医案云:“肝主筋,肝伤则四肢不为人用,而筋骨拘挛,肾藏精,精虚不能灌溉诸末,血虚则不能营养筋骨。”故偏瘫病人之形体拘孪,筋骨掉眩,瘦废不用,与肝、肾、风、血、精、气关系密切,筋骨既赖肝肾精血的充养,又赖肾阳的温贼。血的运行,赖于气的推动,气的生成赖于血的濡养。偏瘫的发生大多为肝肾不足、气虚血淤、筋骨失其濡养,治疗基本方药为:
黄芪15-60g 当归10-15g 地龙6-1Og 挑仁6-lOg
红花6-10g 熟地1O-3Og 杜仲10-20g 川断10-30g
鹿角胶 6-10g(烊化) 仙灵脾6-10g 砂仁3-6g
临证根据病变程度及治疗情况随症加减。
上肢加桂枝、桑枝;下肢加牛膝:痰证加半夏、胆星;脾胃虚弱者加茯苓、白术;便秘加大黄。治疗过程中要始终注意保护胃气,可酌加焦三仙、鸡内金之类。
二、针灸治疗
针灸在治疗偏瘫中应用最多、最广,且疗效确切,但也要结合临床辩证取穴,虚补实泻,要因病因时因人的不同而灵活施术。一般说来治疗时间越早越好,应抓紧发病的前六个月黄金期进行。条件允许应在危重期过后开始。传统治疗一般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,辅以太阳、少阳经穴。笔者在实践中体会到,部分患者上述治疗不满意者,针刺足太阳经穴临床效果更好一些,因足太阳经“起于目内毗、上额交巅…其直者从巅入络脑…络肾…入膕中…循京骨至小指外铡”。足太阳传经于足厥阴肝…,其背俞穴的针、灸治疗更有助于调补相关脏腑的气血。与上述偏瘫之肝肾不足之机理和现代医学之脑的解剖理论更为切合。再者又与王清任之“半身无气”“补阳还五汤”补“五成亏空之气”理论相合,实践证明,针刺肝俞、肾俞、殷门、委中、委阳、承山等穴位对调整血压、改善足尖下垂状态和肌力有较好疗效。针刺背俞穴也改变了单纯重针刺上下肢穴位为主的治疗方法,起到“治本”的作用。
三、康复训练治疗
康复治疗就是指利用医疗、健康教育、训练等手段对病人进行心理、躯体、功能锻炼等方面进行指导,教会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锻炼,以促进早日康复,达到生活自理或重返社会。
内容包括:
1、肌肉骨骼系统
肢体和关节常期制动,尤其是关节肌肉瘫痪,肢体放置位置欠佳时,容易造成关节挛缩,肌肉也会发生废用性萎缩,骨质及内分泌和代谢发生变化,康复训练可改善肌肉、关节功能,增强肌力,反射性地促进神经细胞激活和建立侧枝循环,促进恢复。
2、心血管系统
积极的运动疗法有利于克服低血压,降低血液粘稠度,防止血栓形成,如:对长期卧床者通过按压小腿外侧,可促进血液回流,减轻淤滞,防止复发。
3、精神神经系统
中风患者卧床会引起幻觉和定向障碍,精神心理改变及语言、智力功能障碍等。通过心理平衡训练指导,可帮助病人建立信心,促进心理平衡,改变其烦躁不安、焦虑、抑郁或易怒、失眠等症状。